开启左侧

[情感治愈] 移民到底怎么才叫“融入”一个社会?

[复制链接]
情报弟 发表于 2017-3-1 18: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更可下载纽约情报站APP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经常听到和看到这样的问题:你在海外生活,是不是真的觉得能融入那里的社会呢?问这话的,既有无意移民,只是对不同的人生经历好奇的人,更有很多有意移民甚至已经进入办理程序的人,也有众多送子女出国留学的父母。

* l) X  U+ Y9 l0 y. C9 Y/ m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为将要在其中生活的那个陌生的环境而操心、疑虑甚至焦灼都是可以理解的。

' Y& {  n6 z, {* p+ q$ T# z5 _. \1 O; m

9 w0 c, R4 u" O# b"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R. x5 P$ V+ J3 w+ D7 J2 p
但我想说的是,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多半没有很好地想过“融入”这个概念的含义和范围。就我所了解的而言,很多人似乎都把“融入”作为一个既定的适合所有对象的标准,而这个标准究竟又是什么,似乎也从未有一个被公认的说法。
9 i! o3 H$ @, `4 ]/ {- d
于是,和很多内涵并不清楚的常用名词一样,“融入”与否,就这么含含糊糊地问了,就这么含含糊糊地想了,就这么含含糊糊地担心了。
, }6 \2 e! i$ R/ k
不但如此,“融入”当然包含了努力放弃甚至否定自己的过去的意思,所以有时也会听到“忘了你是中国人,做好当地人”这样的说法。
, `- O# t- F0 `9 X
在我看来,如果在日常生活而非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意义上谈论个人的生存境遇,尤其对于那些自己已经移民和将要或考虑移民的人,探寻和操心是否“融入”不但难有答案,而且心理上是自寻烦恼,行动上是作茧自缚——我就有朋友这么说:待在国内不开心不放心,我是很想移民的,但就是担心不能融入那里的社会……

0 j! }: U# p( R/ b7 l

3 R: u3 e" x/ v5 \. z8 O! d%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j" K: _9 c$ w. V4 R/ N; d5 v
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叫“融入”?
# Q! \3 g9 c/ i, q* g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考诸众人而皆准的答案。

, S9 `- F6 x/ t! d5 E5 F
如果说做一个遵当地纪守当地法的移民,大概不能算“融入”,否则太容易。
4 ?* w  Q& `5 u7 r1 D" F
那么念完一个学位找到一份工作或者自己开业(例如餐馆和其他大小生意,不用学位)算不算呢?如果算的话,那太多的人已经“融入”了。
" X6 E5 a( k( a
如果是投资移民,你根本就不用操心生计,那么和当地社会的主要联系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融入也罢,不融入也罢。

3 R. N- Y  O6 q/ [2 k
如果是依亲移民,那么你本来就是去“依亲”的,无关当地的“融入”。如果此后你自己找到事做,那就更好。可以归入上面的那些范畴。  
, J0 z8 N) o, e% l  h5 o
+ p4 Q% q+ f9 b$ A3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N% h3 z6 |' f& q) a$ N% D
老实说,一个移民如果进入所在国的归化程序,又在上述任何一个类别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他/她的生活水平在移民的国度应该说就属于中等偏上了,对比很多本地人应该感到满足。第一代移民能做到这一步,就是做到了在异国他乡安身立命。这个标准比“融入”要清楚简单得多。

! Y# [" v2 _( g7 S  S+ k' E
所以我赞成用“安身立命”作为衡量移民生活的普遍标准。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身边的移民们你是不是在那里安身立命了,他们的态度和答案肯定比回答你是不是在那里融入了要清楚和容易。

' k) M) f  a* }3 G2 i5 P1 \$ d
我不是不明白“融入”比“安身立命”听上去要高一个境界,也不是要完全否定“融入”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我也能猜到它的意思。我只是说,一方面,这个概念本身太含糊和泛化;另一方面,如果要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义上来较真地衡量,绝大多数第一代移民都不可能做到。
+ z& a! M5 G! O+ N7 S& n0 Y7 r/ r
就拿在美国的生活来说,所谓“融入”可以指以下这些日常生活的场景:除了看CNN、MSNBC、FOX等等频道,你看地方台吗?除了NYT、WSJ和LA Times这些大报,每天或每周甩在你家门口的地方报纸你会像对待北京晚报或者新民晚报那样看吗?你和邻居寒暄会超过五分钟吗?你会像邀请华人朋友来开派对那样经常请不同族群的同事朋友邻居来做客吗?你去诊所医院法院等等地方,那里的话你能听懂多少看懂多少自己又能正确地流畅地表达多少?电台电视台的各种节目你都不打隔楞能津津有味地跟上吗?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你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几分钟话吗?
" S" E/ o' B/ L  G7 Z0 u* ?
这样的问题可以无限制地开列下去。它们主要涉及的首先是语言能力。就第一代移民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今天在异国他乡,尤其是那些言论和信息自由、尊重多元文化的国度,互联网的发达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学好本地语言才能生存的要求。所以,互联网的出现实际上是在语言沟通的意义上增加了“融入”的难度,或者说是减低了“融入”的必要性。除了互联网,各地如韭菜那样一茬茬的中文报刊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P; V: p% D1 F8 U

5 U' \: z# E( {#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I" Y3 w) I1 M, T% S9 C. u
同样的问题也涉及你可以在这些事务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作为第一代移民,你的学习和工作常常占用了你的整个白天,等到夜晚降临,就算你还有精力,就算你没有家务负担,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不想放松一下,在自己熟悉的那个环境—例如中文互联网—里待上一阵?

5 a; v: B- x" w" B; y, E
那么,所谓“融入”就做不到了吗?
3 J3 g+ P" t5 [% f; U) S
按照字面意义,我相信绝大多数第一代移民做不到。我本人在美国大学做正教授多年,用英文出版过专著,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十多篇论文,参加过难以计数的讨论会。但老实说,离开了校园和学术环境,在美国很多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不但在文化环境,而且在语言能力上,也还是有太多的力不从心之处。
8 l% |) l. U2 G
而且,要做到忘记你是个“中国人”(应该是华裔更准确),更是完全不可能的。
: p+ z' ]1 o) _5 {( b- w7 i
所有这些,都大大限制了你融入周遭环境的能力和机会。那么问题就来了,像我这样的人如果还不觉得或不被认可融入了美国社会,那怎样才算是“融入”了呢?

- C9 f; s2 ^: {% |1 g1 |0 A
和“融入”相关的是“主流”。“融入主流文化”—这两个词常常是这样连着使用的。那么,一个移民克服了自身的种种限制,在所在国当上了大学教授,教所在国的学生,用所在国的语言大量写作,在很多方面比以所在国语言为工作语言的同行出色,用中国标准看应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如果这还不算进入主流,那么什么是主流呢?
( A* ]/ i2 O0 S$ N
所以,应该说是“融入”这个概念本身有问题。

# s0 M) W0 D2 R) s3 i/ ^

  H+ @3 ~2 U' X2 f,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F7 ^2 j! _9 c# c' T
首先,“融入”这个概念是把个人在一个文化和族群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处境混同于在一个文化和族群相对单一的社会中的处境。一个文化和族群多元化的社会除了要求你遵纪守法,也会希望你多接触和了解本地的其他文化,但不会也不可能用是否“融入”来要求和判断你。因为本来就不存在或者很难有“融入”的标准。如果有了,那就不是多元化而是一元化的国家了。
! m2 o  Y, D0 M0 g8 k% q
其次,对于奉行多元化的移民国来说,你的到来和安身立命,本身就意味着对这个国家做出了很多本土公民做不到的贡献。例如你开了一个小餐馆,满足了周遭很多人的生活需求。尽管你可能笨嘴拙舌,除了餐馆用语和日常寒暄,和顾客们说不了多少话,但扪心自问,你又交税又提供服务,难道比很多无所事事却操着一口流利的本地语言的人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小吗?
* U2 b, i) G5 u: V- Q
第三,所谓“融入”,是很多华人不切实际的奢望。他们把自己在单一族群和文化环境下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舒适带到海外,希望在享受安全感和公正感的同时又保有充斥于一个人情社会的丰富的人际关系,和当地人打成一片,那是不可能的。
& _/ a) ?! x* ^
最后,所谓“融入”是从一个被动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总是认为人被环境改变,所以你要“融入”。但实际上人与环境是互动关系,彼此相互改变。对你来说是一个融入问题,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个适应和接受问题。例如你的工作单位原来没有华人,现在有了,很多同事就要逐渐适应你的存在和你的“那一套”,时间一长你工作单位的职场文化就会包含你的特色。
- ~3 s1 ^# o8 g$ F
  s# `$ l6 m. `# G5 g6 O5 G(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m9 t3 Z7 L. D
移民对于所在国的这种主动的改变正是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得以形成的动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消除作为移民的自卑非常重要。
7 g8 ]1 P+ A& q4 F! A+ o
写到这里,想起几天前在学校停车场,一个黑人大叔一面走向他自己的车子一面向我大声打招呼——“Happy New Year!”我楞了一下,因为元旦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然后我突然想起他是在向我贺东亚文化的新年,赶紧对他说“Happy New Year to you, too”。
6 D: I$ R. {5 i- U9 ~7 q
他察觉出了我为什么会有片刻的迟疑,也看出了我的恍然大悟,于是挥挥手哈哈大笑着进了车子。

4 m; m  ?' T/ j. r
所以,你适应环境,环境也因你而改变。作为移民,融入不融入,心理上真是不要太在意。   

$ S% E1 ~0 J3 a3 s' k; P5 P- I" ]" ^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 k5 B, |3 j: g,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情报站长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