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更可下载纽约情报站APP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是因为这个刚好也是我这个月的问题。许多事情上了轨道后自己的时间就多了出来,我也在想接下来怎么办?
. j/ y- F- C4 ]+ }" h* e" c/ }( _ 其实在我们面对任何的人生选择前的空虚、迷茫和焦虑的背后,可能与还没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关——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未来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与“守规矩”。或者说,他们尚未完成一个重要的人生发展任务:“自我认同”。
7 S4 x. F1 U5 e6 c8 f: H8 e
4 G8 S0 x$ Y B# [! v% V1 n# x1 R! r, p
自我认同,或者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68)的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0 c2 b( Q3 q) M7 |
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Ta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Shaffer & Kipp, 2013),比如,Ta会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线与价值观,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选择什么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如何平衡社会期待与自身意愿等等。& I4 E; }5 n- N1 B+ R4 y& g I
可以说,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人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Erikson, 1950)。与此同时,人们也正是在不同的尝试和选择的过程中,才逐渐地认识自己,获得一种自我认同。
: |8 V! w$ f& M$ n% a% P在埃里克森看来,自我认同的形成,并不是一种简单经验“累加”而是“整合”。在结识了不同的朋友,尝试了各种类型的事情之后,我们的内心会更加清楚自己在交友、规划未来、寻找人生意义的时候,背后那些一以贯之的信念和价值是什么,那些在我们看来可以定义我们,或者那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 K. K2 ~$ A7 e/ @( l4 e7 Q; ^不过,这个尝试、探索与整合的过程,有可能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充满危机的局面,有些人穿过了这些危机,而有些人却停留在了混乱之中。! \" K% A( D! u0 W
+ [; H; `) g9 m' n( r7 r) ~ p/ P“找自己”可能有4种状态,你处在其中的哪一种?
7 z' L" I0 l% W2 ^' @7 `Marcia(1966)把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根据“探索”与“承诺”两个维度划分成了四种不同的状态。
5 W# c4 k2 s7 R# t P+ ? d- `5 ~
8 X. y$ j/ F, Q" N* r1)早闭
* O5 M, H4 ~' m. }& q8 S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通常已经“获得”了一种自我认同;不过,这种认同感并非基于自身的探索和尝试,而是基于他人,尤其是父母。比如,他们认为“因为我父母是老师,所以我也应该当老师”。对于这类人而言,他们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几乎未曾经历过“危机”(低探索),就确立了对自己的认知以及未来的规划(高承诺)。他们最大的特点,便是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虽然他们看似对于自己想追求的事情十分坚定,但他们的这份坚定又是十分脆弱的。一旦可能面临失败或者他人(尤其是权威)的负面评价,他们很容易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或者努力的方向,几乎从来就不是从自身出发的。
E' z2 j2 u" p, G. @) X7 E# U7 v) ]' e/ G4 `
2)混乱
5 M, \# G; b: c( x8 e3 r- f; v; _8 e他们可以说是“并不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他们既不了解自己,不确定未来的发展(低承诺),也并不太关心这类问题(低探索)。他们很容易就会抛弃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也总是处在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之中,甚至会接受一些与过去的决定截然相反的机会。" ~8 ] d, A' T4 u& a6 S: W
尽管可能在外人看来,这类人处在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里,但他们自身很有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虽然有一些处于混乱之中的人可能会在面临升学或就业等人生转折的时候无法适应,但也有一些处在混乱的人是能够妥善地应对这些变化的。; Z Y2 R& c) I
8 y/ U3 h; t# J" Y* `7 B# H
3)延缓8 f/ D! F# I* h h* |
处在“延缓”状态中的人,便是那些正在努力探索自我,寻找自我(高探索),但还没有得到答案的人(低承诺)。比如,他们可能正在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是我真正的热情所在,我希望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家都想去离钱近的金融行业,我应该随大流吗?如果不,那么我又想做些什么呢?”。- ~' Y# L1 A4 H s& J$ R
他们因此往往也是最能在主观上感受到自己处在危机之中的人,而迷茫与焦虑也是处在这个状态中的人最常有的感受。Marcia(1966)认为,延缓,可能是四种状态中最令人挣扎与煎熬的,不过,相比起处前两种状态,他们却也是最有可能在经历过探索之后,到达第四种状态的——自我认同达成。
" F2 T$ p' {; ]' e5 O F# j) M' A7 n& i: S8 O+ U! p
4)达成( r0 K: u ~" ~5 b# X
Marcia(1966)认为,形成自我认同的人,都是经历过探索给自己带来的危机的(高探索)。他们在穿越危机之后,最终获得了对自己更清晰的认知,对某些特定的人生目标、信仰、价值观做出了“承诺”(高承诺)——认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的。0 p/ `9 \# w8 b3 [2 N/ v1 i
于是,他们在接下来面对人生的机遇与挑战时,也更能够依据本心做出抉择,在面对坎坷与阻碍时,他们也不至于瞬间心灰意冷,全盘否定自己的努力和方向。Marcia(1966)指出,形成自我认同的人,是所有四种状态的人中最少听信权威的,他们也更少受到外界负面评价的威胁和动摇。
: ~3 I' F& f. \7 z: Q5 y! [
6 u7 O9 j- \7 b7 c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人们应该在12-18岁的青少年时期,去完成这样一种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任务,获得自我认同。不过在现实中,这个重要人生任务,似乎被“推迟”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成年初显期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成年后之后,我们似乎才开始意识到要去认识自己、探索自我。而整个成年初显期,我们似乎都处在这样一种危机与探索之中,还未找到自己,倍感焦虑与迷茫。
/ D' Y! Z% C) R) R( P, x4 v2 [9 r! I1 E' s. p, Y7 P9 _
这也与现有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12-18岁的青少年本应该在这个更少现实压力的阶段,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种与未来发展、宗教信仰、亲密关系等探索活动中去寻找自我。但现实情况却是,这样的探索过程往往被现今的制度化教育所挤占(Marcia, 1966),孩子们都在一味地求学,即便参与了很多课外活动,却也仍是以升学为目的的。
6 H4 R0 U4 t! E
* T$ r5 [5 I6 `$ V$ |$ S- Y) R& L不过,心理学家们在后来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人们要找到自己、形成自我认同,可能实际就要比埃里克森所预计的要晚一些。在Marcia的研究中,她发现,仅有20%的人在18岁时就形成了自我认同,大多数人(70%)要在24岁以后,才能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认知,找到未来的方向(as cited in, Shaffer & Kipp, 2013)。就是说,这一现象其实也并非是当代中国年轻人所独有的。自我认同这一人生任务的达成,本就比预计所需要的时间更长。0 W5 ?3 ~. ?: {8 H9 _/ g6 W/ [! }
) B8 q) ^/ \/ D c( C
另外,这也和每个个体所受到的家庭教养有关。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一些人的确会比其他人更早地“找到自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较早地有了清晰的规划。心理学家们发现,那些与父母相互尊重,有着稳固感情基础,同时父母能给予他们更宽松的个人空间的孩子,更有可能随着自我的探索而获得一种自我认同。那些总是被父母忽略或拒绝的孩子,既很难从父母身上模仿或学习着去认识自己,也很难做出寻找自我的尝试(可能会被视为挑战或叛逆)。而那些与父母关系过于亲密,完全由父母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则从不敢挑战父母权威,也不愿脱离父母形成“自我认同”,他们完全依附于父母的决定。这两类孩子都很可能在“找到自己”这条路上受挫,前者容易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之中,而后者则更可能陷入“早闭”。7 k# N0 m8 |9 x R. s& `
' k3 w' ^4 h3 }
另外,“找到自己、获得自我认同”这个任务,很可能是持续终生的。那么认识自己这件事,有没有什么‘时间节点’,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其实,就像Marcia(1964)所说,这可能是发展阶段理论常常会给人带来的错觉。人们会觉得一个阶段的危机解除,任务达成,便可以一劳永逸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尤其在自我认同这件事情上,即便人们在某个阶段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对自我的认知,这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不再改变。很多成年人也仍然会在多年以后被这个问题所困扰,重新提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即便Ta此前已经有过答案(Kroger, 2005)。这通常会发生在当原有认知和新环境发生冲突,或者是环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的时候,可能是一些重要的人生转折,比如就业、结婚、生子,也可能是在面临一些机遇的时候。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但同时也会有需要为金钱妥协的时刻,此时,Ta有可能会重新陷入“我是谁”的拷问,意识到自己曾经对于金钱和理想或许看得过分二元对立了,认识到自己也并不是一个视钱财如粪土的人。
& B+ `. k' w6 t% d* I4 s' I$ m7 U* d% D% }% o/ L
正如前面所说,自我认同,是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与选择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Marcia, 1964),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关系是我想要的,我认为男女应该如何分工?什么样的职业是我想要的?我信奉怎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有些时候我们会以为,找工作或者找对象等等的尝试,是一个“展现”自我认同的过程——我找的工作/对象反映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喜好、我的价值。但其实,在我们还在寻找自己的阶段,尤其对于成年初显期的人而言,去做出尝试或选择,更会是一个“获得”自我认同的过程——无论喜欢或不喜欢,在每一次做出尝试/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离了解自己更进一步。所以,不要因为害怕暴露自己而停止尝试,不敢选择;而是要把这些尝试和选择都当做是了解自己的途径,这样你也会更有勇气去探索。' W' G* v" @% S
" S5 K$ _) V2 m# r0 p. {另外,我们也要学会去与一些重要的他人“分化”(differentiation)。正如前文所说,有时候,我们看不清自己,或许和我们与身边的人过分亲密,过度依赖与干涉有关。因此,想要真正看清真正属于自己情绪、认知、行为举止,我们需要努力去辨别在一些情境中,哪些是他人的要求,哪些才是我的感受;哪些是他人的期许,哪些是我真正的选择。在这些时刻,不妨试着在内心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做出一些思考。
: e) Q; }" T) U6 B* d* @' |7 @) c' M- r) o
最后,你可以做这样一个基于想象的叙事练习:想象二十年后你理想中的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你的生活是已经充满了规律吗?还是你的生活中仍有很多不规律、新鲜又有挑战的事情?你结婚了吗?你定居在哪里?你有孩子吗?你的经济条件是什么样子,你日常生活中使用哪些物品和服务?你有很多新认识的朋友、还是只和一小圈子人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你对于这一天生活的想象越深入、越细节,越能帮你了解,你究竟渴望什么样的生活,你在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和偏好是什么样的。而这种了解,反过来又能帮你重新做出今天眼下的种种选择。1 k! ]' f7 w% k4 ?8 S
在我们寻找自己的路上,或许是没有终点的。所以,你不必因为自己错过了青春期,又或者错过了成年初显期而感到惶恐,也不必为了快一点抵达而焦虑不安。因为“人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p! t. J9 T% D, _
6 }. y* M; W5 Y7 S( f! |
“Take your time and be patient. Life itself will eventually answer all those questions it once raised for you.”
( Y# @- P* `$ w, q% x$ K
- U6 s% V( @+ F5 {; C( H% ?' p& u& }$ e$ l!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