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详情

豆瓣9.9!这部片子美得不可思议,随便截一个画面都能当壁纸

2017-12-13阅读 118 纽约人 我要关注



在2001年,由BBC制作的《蓝色星球》一经播出便获得无数好评,这部探索海洋世界的纪录片彻底颠覆了人类对于海洋的认知,曾获英国电影学院奖和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豆瓣评分高达9.5。



时隔16年,《蓝色星球2》回归,随着拍摄技术的升级和专业研究的深入,制作团队前往海洋更多未知地带,呈现给观众更震撼的自然奇观及惊人的物种行为。



国内外网友都给出了超高评价,豆瓣评分9.9(有一万多人评价),IMDB评分9.8,分数都是逆天地高。




不吹不黑,五星。 无论是创作者的态度,还是所记录的景色,它都值五星。

——豆瓣网友@路边野餐


喜欢看纪录片的原因,大概因为可以跟随它的脚步去那不曾去到的新世界。

——豆瓣网友@小胆走天下


不断更新的拍摄技术,让所见越发震撼人心,真实的海洋,远超想象。拜科学所赐,很多原非我辈能见的事物今日得见,即便不谈具体所见,光是颜色就足够让人爱疯了。

——豆瓣网友@刮刮油


那么这部接近满分的纪录片“神作”究竟震撼在哪里?


班底豪华


第一集《同一片海洋》的开篇,一位91岁的老者站在船头,迎着海风,神采奕奕地进行解说,他就是被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爱丁堡,解说风格极具感染力,成为BBC自然纪录片的经典标志之一。



《蓝色星球》第一季就由他亲自撰稿并进行解说,在第二季依然能听见他的嗓音,这让不少观众倍感熟悉。


配乐由汉斯·季默操刀制作,他的配乐曾为一些好莱坞大片增色不少,《狮子王》《角斗士》《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等电影的配乐都出自他之手。


气势恢宏是他最擅长的作曲风格,在本片中他创作了“潮汐管弦乐”来表现海洋运动的声音。



詹姆斯·霍尼伯内担任本片导演,他曾负责 35 部纪录片的制作,其中执导的纪录片《蒙哥》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



而本片凝聚了他们团队耗时5年的心血——

“在长达5年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共经历125次探险,访问39个国家,足迹几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陆和海洋。摄制组的水下拍摄时长达到6000多个小时,从我们熟悉的海岸到黑暗的海洋深处,各处美景尽数网罗其中。”


美不胜收


美是《蓝色星球2》的第一直观视觉印象,尤其蓝光播放更加美到让人舍不得眨眼,随便截一张动图都能看上好几十遍,随便截一个画面都能当壁纸。


透着蓝色光泽的巨浪

↓↓


色彩斑斓的珊瑚

↓↓


冲浪嬉戏的宽吻海豚

↓↓


虎鲸大战鲱鱼旋风

↓↓


俯拍镜头下的海域,鲸鱼畅游,鸟类盘旋

↓↓


一半海水一半天空视角下的海象

↓↓


萌力十足的烙饼章鱼

↓↓


蝠鲼在海水搅动中发出冷光,如同坠入了一个魔法世界

↓↓


还有已经美到词穷的各种截图

↓↓


千奇百怪


鱼与飞鸟在大众的认知中算得上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之一,不过有一种名为浪人鲹的鱼类,它们的猎物就是在空中翱翔的燕鸥,这听起来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浪人鲹已经精明到可以计算燕鸥飞行速度、高度以及轨迹……鱼类竟然还有这么“烧脑”的操作?直接上图,浪人鲹一次精准的跳跃,在空中划开一道水花,将猎物稳稳地收入口中,干脆利落。 



大众对鱼还有一个误解,那就是鱼的记忆只有7秒。澳洲大堡礁的猪齿鱼是个例外,它对吃的研究比其他鱼类还要透彻,对吃的执念可以说比人都深……


有着坚硬外壳的蛤蜊是它的心头好,虽然它的牙力不能咬开贝壳,但机智的它会用工具,硬珊瑚块是它的料理桌,咬着蛤蜊往珊瑚上一直砸啊砸,终于把壳砸碎了!



金黄突额隆头鱼的变异过程同样叫人大吃一惊,它们的整个族群是由身形巨大的雄性作为主宰,然而当雌性鱼的体型生长到一定阶段时会发生突变,从“她”变为“他”,还会跟原本的领袖一决高下,昔日情人变情敌…



人们原以为深海是一片荒芜之地,当潜水号沿着冰山侧面逐渐下沉,伴随着真切的水压增加的声音,在黑漆漆的深海中打开灯一看,发现隐匿着众多超出想象的生物。


猝不及防间,一只生猛的美洲大赤鱿“突袭”镜头。



深海也会下雪,有机物的残体从上方缓缓落下,这也是滤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



纯白色的海绵寄居着色泽通透的小虾,复杂精巧的构造为虾提供最结实的保护壁,却也是虾一辈子也逃脱不开的牢笼。



一些超出科幻片脑洞的海洋生物能够发出耀眼、奇特的光线,这或许是一种互相交流的信号。



在不同生物身上,发出的光亮可能是捕食的诱饵,也可能是自保的障眼法。



热带的珊瑚礁中,生物的行为也在比拼智商。


青年海豚常常在成年海豚和小海豚睡着之后玩一个游戏——捡珊瑚,虽然规则并不明确,但海豚也玩得不亦乐乎,节奏欢快的配乐映衬着它们当下愉悦的心情。



捕食活动向来是费劲的,强强联手是一条捷径。腮棘鲈和章鱼就是一对合作无间的搭档,腮棘鲈通过肤色和动作给章鱼发出信号,指出小鱼的藏身之地,然后从章鱼的捕获中分一杯羹。



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一起潇洒地穿行在珊瑚礁中,真是一出手就知道是老江湖了。



触目惊心


这片神奇的海洋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人类探索,可在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下,海洋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由于全球气温变暖,海象的栖息地越来越局促,一大群身形庞大的海象挤在陆地上,可海象妈妈还要时刻提防着饥肠辘辘的北极熊对海象宝宝的觊觎。



海面上的大块浮冰原本是最理想的据点,可以远离北极熊的“骚扰”,不过如今冰块消融,结实的冰块变得非常抢手,一位海象妈妈为了呵护幼崽便英勇上前争取一小片栖身之地。



可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冰块碎了,大家纷纷落水,无所依靠,这个被捕捉到的画面满是心酸与无奈。



海水上升一两度就可以让原本缤纷的珊瑚褪色,而这些年来世界上就有超过一半的珊瑚礁存在褪色的情况。


摄制组安装了一台摄像机来检测事态发展的程度,曾经热闹的海底城市变成了废墟,很多原本栖息在珊瑚的生物无家可归。



在海洋表层的鱼被捞得差不多之后,拖网渔船进击深海,开始捕捞深海处的鱼类,导致那里生长了数千年礁脉被大规模毁坏。



当小丑鱼在寻觅产卵的最佳依靠点时,海水带来的一个破旧塑料瓶显得扎眼又扎心。



海洋之美正在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慢慢萎缩。


历尽艰辛


不少观众在观赏这部绝美纪录片时,都会有个共同的疑问,这些精致的画面都是怎么拍出来的?


仰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16毫米胶片到现在4k摄影机的超高清视觉体验;



微光摄影机能捕捉到人类肉眼难以看见的珍贵画面;



吸盘式摄影机的出现,让大型动物协助当了一回“摄像师”,片中出现了让人倍感新奇的虎鲸视角和海龟视角;



探头摄像机可以更仔细记录微小生物的生活。



飞跃的技术解锁了拍摄的更多可能性,而每一次拍摄都是一种冒险与探索。


潜水器在下潜至深海的过程中突然进水,还好有经验老道的专家及时修复,最终顺利抵达人类这片从未涉足的地带。



深海之处,一条鲨鱼向潜艇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虽然潜艇的材质够坚固,但如此真实的裸眼3D特效还是让人瑟瑟发抖,摄制团队真的是用生命在记录。



浪人鲹捕食海鸟原本只是南非渔民相传的一个故事,从来没有影像资料证实,摄制团队也毅然扛着800斤重的机器去蹲点拍摄。


也不是每次拍摄都能达到预期,可能要讲求一点运气。


摄制团队在拍摄革鳞鮨的时候就经历了重重波折,革鳞鮨通常一年只产一次卵,大概只持续一个小时,这就意味着顺利记录下这样的过程并非易事。



第一年尽管有相对充分的调研准备,但由于潜水团队人员不足,无法全天候待在水底观测,导致他们错过了产卵时间,在遗憾中结束了拍摄。


第二年新的团队迎接挑战,调整策略,全天候水底观测,监控了超过数百个小时后终于等到了让人惊叹的革鳞鮨集体产卵时刻。



每一个呈现在屏幕上的精彩镜头,都是摄制人员历尽艰辛拍摄的成果,敬佩于他们“玩命”的创作态度。


从热带到极地,从蔚蓝海岸到暗黑深海,观众随着镜头激发起了对海洋世界的好奇心,慢慢用平等的心态去感受海洋生命的百态,从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种种行为,越是清楚人与自然的联结,就越明白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对于这一颗美到炸裂的蓝色星球我们要永远敬畏才对啊!



上一篇:美国宣布退出全球移民协议 称将自主决定移民政策

下一篇:江歌案开庭:刘鑫,原来你不仅锁了门,还递了刀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