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本地] 隐性住房排斥与移民沉默

[复制链接]
HILOVEYOUTU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更可下载纽约情报站APP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叶夜耶 于 2025-5-22 15:22 编辑

1973年,年仅27岁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因涉其集团公寓拒租非洲裔租户,被联邦政府起诉并登上全国头条。 那场风波落幕于庭外和解,却留下了一个深刻问题——即使在民权运动之后,住房歧视仍然存在。
半世纪后,住房歧视的形式也许不再如此赤裸,但其毒性从未消退,更是在种族问题的基础上衍生为了移民问题。 纽约市自诩为庇护城市,市府多次重申,任何针对移民身份的歧视行为都属违法。 但对于华人新移民而言,这些承诺仍然难以兑现。 拒收租房券、不签租约、不提供收据、明言「不租带小孩的」、「不要XX地方来的」等现象屡见不鲜。 表面上看似零散个案,实则是制度性歧视的冰山一角。

房东的偏见往往建立在个人经验、程序成本与文化隔阂之上。 他们可能因过往不愉快的租房纠纷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或因认为接受政府租金补贴麻烦重重,而选择完全排斥租房券用户。 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更让某些房东对外来移民心存戒备,甚至采取「以偏概全」的策略避之唯恐不及。

「有瓦遮头」的承诺,最终却建立在了沉默与屈辱之上。 市府虽明令禁止这类歧视行为,但执法不力、追责无力,法条也形同具文。 对于英语语言能力不足、法律知识缺乏的新移民来说,投诉后的处理程序亦冗长旷日。 许多人最终选择沉默承受,租房环境沦为灰色地带。

在政治氛围右倾的当下,「向移民局举报」已不只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风险。 一纸庇护城市的承诺,无法自动守住每位移民的家门。 法律若无有效执行机制,只会变成冷冰冰的象征。

点击下面文字可快速查看发布对应的便民信息!
纽约情报站让您的生活变的更简单

简介:纽约情报站是汇集全美75万粉丝的公众平台。除了实时新闻、找工招工信息发布、app社区互动,更有微信公众号推文探店等。如果你投稿、爆料、活动策划、商务合作,或者想邀请我们去探店,请联系主编微信: nyinf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情报站神秘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